主题党日:习近平: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、大势所趋、历史必然

作者: 时间:2025-10-28 点击数:

主题党日:习近平: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、大势所趋、历史必然

   间:20251027下午3:00

会议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203会议室

参加人员:机关支部全体党员

会议主题:习近平: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、大势所趋、历史必然

人:杜阳阳


主要内容:

围绕习近平总书记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、大势所趋、历史必然”的重要论述,结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与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,从历史逻辑、理论内涵、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展开学习。

一、历史根基:血脉交融铸就多元一体格局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各民族血脉相融,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。”从先秦时期“五方之民共天下”的交融格局,到秦汉以来“大杂居、小聚居”的分布形态,中华民族始终在迁徙、通婚、经贸中打破地域与血缘界限。例如:

昭君出塞与文成公主入藏:汉唐两代通过和亲政策促进中原与边疆民族的文化互鉴,形成“胡汉一家”的社会共识。

茶马互市与丝绸之路:中原农耕区与草原、西域的经济互补,催生了跨越千年的贸易通道,将各民族紧密联结为经济共同体。

清代“走西口”“闯关东”:大规模人口迁徙推动北方民族融合,形成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命运共同体。

历史证明,中华民族不是单一民族的集合,而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“多元一体”实体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一部中国史,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。”

二、理论内涵:信念、文化与经济的三重驱动

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维度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逻辑:

信念相同:大一统思想的内生动力

中华民族自古秉持“六合同风,九州共贯”的理念,将“天下大同”视为政治理想。秦朝“书同文、车同轨”开启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践,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,均以统一天下为己任。这种共同信念使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延续至今。

文化相通: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基因

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,超越地域与宗教界限。例如:

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,促进鲜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;

唐代《霓裳羽衣舞》融合汉乐与胡乐,展现文化交融的盛景;

边疆民族习用“雅歌儒服”,中原盛行“胡衣胡帽”,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。

经济相依:统一经济体的构建力量

中原农耕区、草原游牧区、西域绿洲区经济互补,通过“绢马互市”“茶马互市”等贸易形式,形成难以分割的经济网络。这种依存关系增强了国家整体实力,为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。

三、实践路径: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

面对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使命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项核心要求:

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
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使用国家统编教材,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。例如,新疆通过“国家通用语言+职业技能”培训,帮助各族群众融入现代经济体系。

构建共有精神家园

挖掘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,如春节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,以及长城、大运河等文化地标。内蒙古通过“那达慕大会”与现代文旅结合,既传承民族传统,又增强文化认同。

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

坚决反对民族分裂,依法打击“三股势力”。西藏通过“边境小康村”建设,将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结合,巩固边疆稳定。

四、时代使命: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共同体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梦想,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”作为高校党员,我们应:

在教育中传承共同体理念:将中华民族历史融入课程思政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、民族观;

在实践中促进交往交流:通过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等活动,推动各族学生互嵌式发展;

在研究中解答时代课题:聚焦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持。


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务处(招生办公室、继续教育学院) 鲁ICP备2022011533号-1

地址: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500号 电话:0546-7396329